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能只有分配一个维度,也不能局限于经济一个视角,而是要跳出分配维度和经济视域的局限,从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要求出发,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改善并重来综合施策。
这与中国的贤能主义传统一致,同时也符合按劳分配原则。以人民公社为单位的基础医疗体系使普通百姓能够享受到基础医疗服务,降低了婴儿死亡率。
务实主义意味着,真理是在实践中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战之后的70多年里,从中、低收入状态发展到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只有11个,其中包括日本和南欧的一些国家。先发国家的妇女解放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多数国家直到一战之后才赋予女性选举权。世界上存在三类国家和地区:第一类是转型慢于追赶,第二类是转型与追赶同时发生,第三类是转型和追赶都没有发生。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更具有世界意义。
亚洲四小龙特别是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是第二类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妇女解放也推进了现代化进程。强化国内经济大循环,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利于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
针对数据市场,当前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对于我国未来数字经济发展与互联网新业态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数据安全、数据共享以及数据要素互通共享方面的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等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深度开发利用数据资源。虽然我国的市场规模优势十分明显,消费潜力巨大,但由于国际局势和疫情影响,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出台特殊限制政策、法规与标准,限制外地产品流入本地,一定程度上产生不同地区间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的交易壁垒。有研究发现,当清除地方保护以及市场壁垒后,一定规模以上的国有和非国有制造业部门的产值将会增加。
从当前形势来看,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各种安全挑战层出不穷,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依托。
同时,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合监管的体制机制,在制定统一监管规则的基础上实现跨区域联动,实现部门信息数据共享与联合监管,灵活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型监管方式,最终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治、大众监督的多主体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能。同时,我国拥有十四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不断扩大,消费潜力十分可观。市场准入歧视与产权交易壁垒。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将激发我国的市场潜力。
而新发展格局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强调要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场监管标准与程序的统一。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现商品和要素市场顺畅流通的关键。而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必须先破除地方保护主义这一关键障碍,在宏观上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发展目标与地方政府微观的绩效考核体系相结合,促使地方政府找准自身定位。统一市场规则的建立,是实现公平竞争和破除交易壁垒的重要举措。
这些都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而一些地方过度追求GDP等经济指标,更倾向于投资建设时间短、收益见效快的短期项目。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抬头,美国等西方国家持续加大对我国的贸易打压,外部环境的动荡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指出,当前要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从长期来看,市场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战略性系统工程 改善激励约束机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以劳动力为例,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但当前劳动力的流动还面临不小阻碍,劳动力市场分割为城镇与农村劳动力、外来劳动力市场与本地劳动力市场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将市场需求转移到国内,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李长安 进入专题: 全国统一大市场 。同时在实现高质量国内循环的基础上,与国际市场相结合,进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各种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线上教育等,这些新兴行业的涌现亟需制定标准化的市场监管规则,运用线上线下共同监管的方式,避免出现监管漏洞。不仅打击市场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也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下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关键在于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自由流动,这就需要对商品以及劳动力、资本、技术与数据等要素进行制度改革,其中统一要素市场是关键。将激励机制与惩罚机制有效结合,激励守信行为,惩罚失信行为,规范交易市场秩序,在全社会创造良好信用氛围,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目前我国监管规则的规范化、标准化仍有提升空间,不同区域的市场监管规范、规则等尚未完全一致,尤其是跨区域的监管执行与程序体系仍未完善,多部门共同监管造成的监管重合与分割难以协调。在税收优惠与减免等补贴政策的制定上,个别地方针对本地企业与投资商出台各种要素资源优惠政策。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地方保护与区域壁垒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个别地方的锦标赛模式。
利用我国拥有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实现商品、资本、技术等关键要素的自由流通,破除地方保护与交易壁垒,让供给和需求有效结合,保证各种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与此同时,统一大市场的建设离不开技术交易与信息共享,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监管难题,互联网+服务、在线培训等新兴业态的市场监管仍然存在监管漏洞与技术隐患。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破除阻碍要素畅通流动的隐形市场壁垒,盘活生产要素资源,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实现畅通流动,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分工与合作。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是决定经济运行效率与效益的引导性力量,也是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反映。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项目存在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市场准入歧视。202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1.4%,规模再创新高、质量稳步提升,对优质外来投资有着强大吸引力。
同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仍存在不少挑战。应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规范资本市场准入管理,缓解资本市场条块分割问题,实现资本要素的顺利流动。
同时,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市场信用监管相结合,创新市场监管机制,形成覆盖所有市场主体的高质量社会信用体系。当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方保护主义与过度干预现象。
2022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当前,一些重要产业链供应链遭到人为干扰,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全球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断走弱。同时,随着未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进一步增加,我国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将愈发明显。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